【金融时报】上市七周年,苏州农商银行资产突破2000亿元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2023年11月29日,是苏州农商银行(前身为吴江农商银行)上市七周年的日子。截至2023年9月末,全行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008.19亿元;贷款总额突破1200亿元,达到1212.4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达到1516.36亿元,位列《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第552位、较上年提升16个位次,荣获第四届“IFF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连续两年蝉联“和谐投资者关系银行天玑奖”,保持“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第一行”地位,连续多年获评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七载蝶变,砥砺前行。苏州农商银行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三一五”战略规划落地,以建设“标杆银行、价值银行、幸福银行”为愿景,制定未来五年“三一五”发展战略规划践行“做金融管家、创苏心服务”使命,坚守支农支小、服务实体、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不断探索特色化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各项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为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服务实体,打造中小企业服务管家

  苏州是民营经济的沃土,苏州农商银行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与民营、小微企业相伴成长,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制造业作为工作重心,连续获评“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一)守初心,助力制造业企业轻装前行

  持续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管家”,组合推出“公司+投行+零售+小微”综合服务模式,为广大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一是引灌活水,做实体企业的成长伙伴。在年度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制造业信贷准入意见,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投放视为全行信贷业务的重点。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优势,秉持高效快捷的办事作风,出台限时受理、审批办结“137”承诺,以高效服务解企业燃眉之急。二是精准滴灌,开展培育回归行动计划。通过资金+产品+利率+政策的多重叠加机制,重点锁定近三年存量流失的制造业客户,分步实施回归营销,活动开展以来,全行共完成培育回归客户7443户,共净增贷款有效户2436户,净增企业类贷款投放164亿。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围绕经营良好、供需稳定的企业,营销其上下游制造业客户,制定综合授信方案。三是输血供氧,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以及重点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围绕政府导向精准投放,落实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于优质企业特别是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开辟绿色融资通道,优先给予支持,助力传统制造业企业走好集约发展新路。与吴江区工信部门合作,对资源集约A、B类工业企业进行走访对接,已有573户完成了新增贷款,发放36.88亿元,其中首贷户209户,新增发放12.49亿元。

  (二)怀匠心,破解民营小微企业服务难题

  苏州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扎根本地、做深做透,力求能解决本地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一是落实减费让利,充分传导政策利好。用足用好再贴现、再贷款政策,9月末,全行再贴现余额2.6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29.35亿元,累计获得人行再贴现资金8.31亿元、再贷款29.3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9371万元。成功申请江苏省财政厅“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1.16亿元,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扶持,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发挥协同力量,外联外拓升级服务。结合场景金融建设,广泛开展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推广各类战略合作产品,率先投放了全省首笔“苏质贷”。成功开通省市场监督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并上线企业网银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成功准入苏州行政审批局 “证照一体机”合作银行项目,将小微企业创办“一站式”服务引进厅堂,为增户扩面奠定稳固基础。三是专精纺织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将绿色金融作为特色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全力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承建“苏州市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在纺织印染企业聚集的、素有“绸都”美誉的丝绸纺织重镇盛泽,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合作的“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及金融创新指南项目”融合了减排核算方法、低碳减排技术支撑、量化金融投资环境效益的转型思路。发布“苏州绿色发展指数”“中证中财-苏农长三角ESG债券指数”,优先选取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表现良好的主体,成立“绿水青山”主题理财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截至9月末,监管口径绿色贷款余额48亿元,绿色信贷客户298户。

  (三)秉真心,探索创新中长期综合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苏州农商银行紧跟政策导向,打造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重点谋划实现“产业集群突围”。建立专精团队,设立全省农商银行体系内首家直属总行一级部门科创金融中心以及科技金融产业园支行,今年升级科创直营团队,整合组建“科创投行部”。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力求组建出一只精通产品、精通行业、精通市场的专业化科创金融人才队伍。抢抓先发优势,“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用来专门推动发展创新集群,将苏州打造为“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苏州农商银行聚焦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选定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三个行业进行深度研究,开展重点展业突破,计划组建三个专营团队,以先发优势抢占未来热门行业高地。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科创金融产品体系,完善覆盖苏州市各类科创型企业的科创金融产品线;与苏州市科技局“科贷通”项目合作打造“一行一品牌”,专项服务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享“科贷通”70%风险补偿。创新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创设“选择权”业务,在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授信业务的同时,由科创型企业及其股东赋予“远期认股期权”。在该认股期权项下,可指定第三方投资机构享有按约定条款优先受让科创型企业股权,通过分享企业股权增值收益抵补信贷业务风险。全行科创企业贷款有效户(新监管口径)1105户,科创贷款余额145.44亿元。

  坚持金融为民,不断优化农村金融供给

  作为为农而生、因农而兴的金融机构,苏州农商银行从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完善支付和服务渠道、适应及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等维度出发,推动工作重心“向下向内”,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一)创新服务手段,做三农发展的“助推器”。一是深入推进“阳光信贷”整村授信。以“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挨家挨户开展“阳光信贷”走访工作,截至9月末,累计对接农户16万户,覆盖农村居民54万人,预授信金额233亿元,用信余额37亿元。探索“整厂授信模式”,结合吴江部分乡镇企业工人多、农户少的人口特点,围绕重点企业厂区,探索开展“整厂授信”模式。二是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对接辖内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培育的新型农业客户太湖雪成功实现北交所挂牌上市。全力支持粮食生产保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围绕太湖、阳澄湖水域水产养殖等项目加大投放力度,全行农林牧渔贷款余额达到22亿元。三是参与社保卡换发等民生工程。尊老卡发卡21万张,激活率超94%。江苏省第三代社保卡换发突破90万张,占全区已换发总量的93%。面向当地新市民,推出“新苏六免优惠”,免除开卡费等六项费用,惠及近5万人。

  (二)强化便民利民,做智慧农村的“建设者”。实现金融进村,在线下建设“江村驿站”普惠金融服务点,在线上搭建“江村通”小程序,通过线上线下两大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联动,研发远程视频银行系统,实现农户常规业务需求不出村。打造智慧菜场,将传统农贸市场升级为交易公开透明、菜品可溯源的智慧菜场,在现有的46家智慧菜场中植入农村货源,为地方农产品打开销路,项目荣获全省农商行场景金融案例大赛银奖。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手机银行中建设“苏农市集”模块,对接省联社“E路有我”大美江苏行活动,以直播和短视频带动农产品销路。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和江苏有线合作建设“数字乡村平台”,整合江苏有线“吴线小站”、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数字医疗和村民积分兑换等多种服务应用,让村民可以足不出村就提前半个月挂号上海的专家门诊,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一站式服务使村民的生活愈加便利。

  (三)对接系统平台,做乡村治理的“守护人”。做好集体资金配套服务。对原有农村三资综合监管平台进行升级,实现了资产数据的可视化应用,通过与苏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资产数据对接,为村级政府提供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财务管理功能。打造集体资源数字云图。通过数字乡村平台,依靠“北斗”卫星遥感技术,完成全区范围内11个区镇、街道的210个行政村和13个涉农社区的遥感测绘工作,生成农村资产资源大数据云图,做到村情村貌一览无遗,为政府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创新“党建+乡村”模式。先后与团区委、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供销社、江苏有线、凤凰传媒等政企单位达成合作共建,纳入“万企兴万村”联盟,构建起“党群+政务+民生+金融+文化+N”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未来,苏州农商银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思想上提高站位、行动上积极主动、效果上务求实效,推动“三一五”战略规划有效落地,努力实现“三个银行”发展愿景,谱写苏州农商银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